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美麗的寶島~九份的由來

九份老街又稱暗街仔
地名意義
九份主要的商業街,
因兩旁搭設棚子暗暗的,故稱暗街仔基山街為九份主要街道,
又稱暗街仔,有傳統巿場以及民宅棚子遮住光線不足暗暗的所以稱做暗街仔。

地名沿革與文獻歷史簡述
因為以前基山街外沒電燈故稱之因為光線不足故稱暗街仔基山街在日據時代晚上最熱鬧,所以暗街仔是指晚上的街巿的意思,以前基山街兩旁的店家會在街道上搭起棚子遮陽避雨。

 份地名由來有幾種說法:
一說,最初在九份溪和大竿林溪附近的山坡地,有幾戶人家在此開闢水田及茶園,
相傳一共有九戶,一般民生必需品都要從庚仔寮港送達,
而這九戶人家沒有地址門牌,物品下船上岸後分成九份,
台語叫九份仔,久之九份之名不脛而走。
二說,依台灣一般地名命名的習慣,
對合股開墾之地,通常會稱為幾股或幾份,或是早年先民划樟熬腦,
每10口樟腦灶稱為1份,故也有九份地區因有9口樟腦灶而得名。
三說,由於九份在漢人進入之前,原和台灣東北角一帶其他地區一樣,
都是平埔族人的活動範圍,根據「巴達維亞城日記」等史料的記載,
荷據時期台灣東北角平埔族村落 Cawulang即有產金之說,
其發音與本地人口中「九份」的台語音相近,
對照九份產金的史實,極可能即九份地名由來。
對原來「九份」這一地名的涵蓋範圍也是值得探討的,
從日治時期的昭和8年台灣總督府曾以府令將金瓜石這個地標正式定為地名,
我們可以紫o現在今日金瓜石地區仍有內九份溪和外九份溪等兩條野溪,
九份反而沒有類似的命名,另因地政單位自台灣光復後,
將日治時期的「大字名」和「土名」,逕做為「地段」使用,
九份地區為「庚仔寮」,而金瓜石地區則還有「九份段」,
由此推論早年的九份可能包括了今天的金瓜石和九份,
或根本是平埔族語的「產金之地」。
您也許到過九份、金瓜石,也許吃過有名的九份芋圓,.
逛過熱鬧的基山街,但是對於九份、金瓜石的歷史,您瞭解嗎?
就讓我們一同來探尋黃金城傳奇!
  九份、金瓜石這一帶在漢人拓墾的腳步未踏入前,
原是先住民凱達格蘭人採金之地。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
劉銘傳鋪設台北到基隆間的鐵路,在七堵架設鐵橋時,
工人無意間發現了河中的砂金,於是掀起了基隆河的淘金熱。
  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清政府正式設基隆金釐砂局,
允許人民淘洗金砂並抽取釐費。後來有人自猴硐溯大、小粗坑溪而上,
發現了小金瓜露頭,此後,樸實的九份炙手可熱,
一批批的冒險者進駐九份,人人都想一圓黃金夢。
  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九份礦權隨之轉移給日本政府。
日本據台初期因抗日活動風起雲湧,一度下令封鎖礦山,禁止採金。
到了明治二十九年十月(西元1896年)政策改變,以雞籠山頂的正南北線為界,
劃分東西兩個礦區。西區瑞方礦權由日本人藤田傳三郎主持,
稱為藤田組,而東區金瓜石礦全則由田中長兵衛取得,
稱為田中組。
  明治三十年(1897年)九份在藤田組的經營下,
引進新型的設備及技術做有系統的開挖。當時台灣人並不會這些技術,
只能在坑口外運礦石,打打雜。當時擔任巡查補兼翻譯的顏雲年已租得大粗坑及菜刀崙等地的礦區。
  到了大正三年,也就是西元1914年,
藤田組將瑞芳礦山的礦權以三十萬日圓,
限期七年出租給顏雲年。顏雲年打破藤田組壟斷礦權的作法,
將承租的區域分成許多小區域,分租給其他承包人。
承包人可自行採金,也可顧工開採,
而這樣的包租制締造了九份第一次的黃金時期。
大正九年,顏雲年合併了雲泉商會組成「台陽礦業株式會社」,
繼續經營採礦事業。
  1914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瑞芳礦山一度停工,設備遭到拆除並移為軍事使用,
而日本人為了加強金瓜石地區的生產,將英軍戰俘移到金瓜石,成立「戰俘監視營」。
  光復後台陽株式會社改組成了台陽礦業公司
,而政府接收了金瓜石,成立「金銅礦務局籌備處」。
台陽公司不改經營理念,曾在民國38年及民國45年締造短暫的美景。然而一方面因受政府黃金政策的影響,公定價格不敷成本,
另一方面因礦脈日趨枯竭,台陽公司於是在民國六十年結束營業。
 民國44年金瓜石礦山改組,成立了「台灣金屬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礦山再現繁榮景像,但也因為礦源漸盡,到民國62年台金公司轉入多角化經營
,設立禮樂鍊銅廠,但是因為經營困難,民國74年台金公司決定收山。
  屬於瑞芳鎮大山里的大粗坑聚落,在發現金礦後,
因為產金量高,於是人口大增,曾經有「小美國」之稱。
大粗坑在採金盛期,因人口多,所以設有分校給當地一到三年級小孩就讀,而四到六年級的學生則必須要走到山下的侯硐國小就讀。金脈枯竭後人去樓空,大粗坑聚落逐漸荒涼。
   陰陽海是東北角海岸沿線特殊景觀之一,陰陽海形成的原因,
有學者認為是因為金瓜石地區含有多量的黃鐵礦等物質,
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化,分解成酸性及鐵、銅等離子。其中鐵離子在地下水層內行成溶於水的二價鐵離子,當這些含有二價鐵離子的地下水滲出表面,
與空氣作用後變成三價鐵離子(不溶於水),而含有三價鐵離子的溪水流入海中就形成了鐵離子的懸浮物,
造成了陰陽海的特殊景觀。
   聚落草創時期,來九份開墾的移民在九份山區道路旁的土地公坪設了最早的土地公廟(確定的年代已不可考,有一說是道光28年)。
土地公是掌管土地資源的神祇,
在九份發現金礦後,礦工為求採礦豐收及入坑平安,
也會祭拜土地公。而礦工採礦致富後,飲水思源,
想為土地公翻蓋新廟,但在請示土地公後未獲同意,
於是在原有的小廟上再蓋一座大廟,形成了廟中廟的特殊景觀。
  在濱海公路旁的山上,
你一定看過一座宏偉狀似龐貝古城的建築物,
那就是禮樂鍊銅場,又稱為十三層製鍊場。
昭和八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到台灣高價購買了金瓜石礦山,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十三層製鍊場便是其中之一。光復後由台金公司接管,
禮樂鍊銅場曾開工鍊銅,但是因為經營困難在開工兩年後便關閉,這座宏偉的建築物也任其荒廢。
 九份山區蘊藏金礦消息傳出後,
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淘金客,由於人口急速增加,日常用品的需求也大增。大正五年(1916年),九份市場落成。隨著市場的發展
,附近逐漸形成商圈,銀樓、布莊、料理店、
理髮店及雜貨店等商行林立,形成「暗街仔」。以「暗街仔」為中心,發展了商店街,也就是現在的基山街。當時鄰近的聚落如金瓜石、
水湳洞、草山及大小粗坑等都來此消費。因此有一句俗語「上品送九份,次品送台北」就是形容當時九份地區的高消費力。
View ImageView ImageView Image
View Image                       
                                                    這些都是九份的景點圖片唷~>0<懷念唷

1 則留言:

  1. 九份地名的來源很多,其中一說及二說較不可信,理由為九份的土質不佳及
    可耕種及植物生長地方太少,跟本養不起九戶人家或練製樟腦,三說是最可信!
    僅提供另一種說法,是小時候聽一位住九份大竿林鄰居老太太說的:
    家人由大陸到台灣,看見基隆山(雞籠山)很像家鄉的山,所以定居於此;
    由於當時有野狗晚上會嚎叫,老家的土話稱狗吠,音即為九份,後引為地名

    回覆刪除